一个扳手、“四无”工厂,变身柴油发动机配件的重要供应商,金湖县常盛动力机械配件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常盛)的发展堪称传奇。30多年来,公司从小到大、由弱变强,用技术创新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力量。
1991年,一家零件加工企业在金湖县悄然开张,常盛的历史就此启航。“没资金、没技术、没设备、没厂房的‘四无’工厂,靠扳手等基础工具加工滚轮体毛坯,赚个辛苦钱。”董事长冯清华回忆,滚轮体是柴油发动机的重要传动部件,公司加工的毛坯是滚轮体的一个组件,技术含量低,当时一个只卖两三块钱。
工厂虽“四无”却有高眼界。当年,潍柴动力向外招标滚轮体总成,常盛赴山东自荐,争取到一试的机会。回来后,常盛外借资金,从县滚轮体厂租用设备、挖来技工,就地试验制造,很快,质优价低的滚轮体总成研发成功。“拿着样品给对方时,他们大吃一惊,多次试验证明产品达标后,我们拿下了1000套订单,总共6万块,总算从‘喝汤’到‘吃上肉’了!”冯清华说,一个毛坯两三块,一套总成60块,几十倍的价差,让企业看到了研发带来的红利,从此,“创新”成为公司的发展宗旨。
此后的20多年,常盛一直深耕滚轮体研发制造,将普遍采用的雕刻加工变为冲压加工,让成本下降三分之二,国内知名柴油发动机制造商均成为合作伙伴,目前其滚轮体部件已占国内多缸机市场份额的30%。
时间来到2000年,彼时的常盛靠着滚轮体销售已小有实力,再也不是此前的“四无”工厂,但进取之心不减。公司将目光聚焦到全新产品——高压输油泵。“它同样是柴油发动机的核心组件,和滚轮体相比,对设计和材料的要求更高,面临的竞争也更激烈,仅金湖县就有10家企业生产。”冯清华说。
行业红海如何突围?常盛没有盲目进场“赤身肉搏”,而是潜心搞研发,抢占制高点。当时,国内高压输油泵产品使用寿命大多在50万公里,且无法有效应对高原、高寒等极端环境。为此,常盛高薪聘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热处理专家提升材料强度,同时采用标准化生产提升产品质量。不鸣则已,一鸣惊人。经过3年多艰苦研发,常盛生产的高压输油泵使用寿命达到150万公里,产品一经推向市场,一举确立行业领先地位。
“研发创新需要借势,不能一股脑埋头自己干。”冯清华说,企业起步创业,一穷二白,先是借助县滚轮体厂的力量搞研发,做高压输油泵也一定程度借用了外部资源。“当时,我们给日本一家企业生产产品,技术遇到难题,这家企业主动派专家上门指导一周,按市场价起码要花费上百万元,但因为有共同利益,我们一分钱没花。”靠着借势创新,如今,高压输油泵成为常盛又一大支柱产品,国内市场占有率达28%。
国内风生水起,常盛尝试进军国际却再次感受到差距。2019年,国际柴油发动机巨头美国康明斯与该公司达成合作,联合研发等级更高的输油泵。“原以为是拿到了‘大蛋糕’,到手才发现是烫手山芋。”冯清华说,美国公司的技术标准远高于国内,意味着此前沿用的经验做法需要调整,更关键的是,由于产品技术等级高,没有经验可以借鉴,只能走最艰苦的正向研发路线。“以前是走别人走过的路,现在是摸着石头过河,一套开发产品用到的模拟仿真软件就要花费好几百万元,可见难度有多高、投入有多大。技术人员基本每天都要和美国企业开视频会议,反复商讨产品方案。在商讨中,客户既提要求,也给建议,公司技术实力也在反复商讨中不断精进。”冯清华说。
2020年,常盛在成立30周年之际,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。“三十而立,这是我们企业收到的最好的生日礼物。”冯清华表示,未来企业将在创新路上不断追梦,让事业常盛常新。
■融媒体记者 王 舒 季明稳,通 讯 员 刘香莉 杨 倩;来源:淮安日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