淮安日报讯:近日,淮安市首届“崛起”青年作家写作营开营暨淮安三诗人诗歌作品研讨会成功举办。
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、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汪政,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、省诗歌创作委员会主任、《扬子江诗刊》主编胡弦,《雨花》杂志副主编(主持工作)育邦,文学批评家、《扬子江诗刊》原副主编晓华等出席活动。市文联党组书记、主席王维国,党组成员、副主席沈军等参加活动。
沈军代表主办方致辞,举办“崛起”青年作家写作营和淮安三诗人诗歌作品研讨会,是市文联积极响应时代号召,加强作家队伍建设、推动文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。他寄语淮安作家,熟读经典、博览群书,不断提升自己的学识修养;脚踏实地、志存高远,将个人理想融入到文学创作之中;修身养性、德艺双馨,以高尚的品德和精湛的艺术成就赢得社会的尊重和认可。
开营仪式结束后,淮安三诗人诗歌作品研讨会随即拉开帷幕。王往、苏宁、张晓林三位淮安诗人首先介绍了各自的创作感想。随后,汪政、胡弦、育邦、晓华等分别对王往的《星星推开天空的门》、苏宁的《运河之晖》、张晓林的《淮钢记》三部诗歌作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点评。他们从文学语言、创作视角、诗歌题材等不同角度剖析了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,既肯定了诗人们的创作成果,又提出了宝贵的修改建议。与会人员纷纷表示受益匪浅。
王往:《星星推开了天空的门》
我觉得这是一本探索生命意义的诗集,既是写给孩子的,也是写给成人的。诗人替所有人思考。为着这样的主题,我不断变换视角,或儿童,或成人,或老人,或以物拟人,我想让整本诗集如多声部的交响乐。当然,无论视角怎么变,诗人始终借助儿童的眼睛,从他们的内心出发,去构思,去发掘,保持“儿童诗”的本质。孩子是喜欢新的东西的,因此思想的新意和语言的创新极为重要。不断历练、尝试,才能写出好的儿童诗。一本好的儿童诗集,也是一个化蛹为蝶的过程。
苏宁:《运河之晖》
这本小册子能够呈出完全源于师友鼓励。让我谈论它,很难避开回瞰来处的视角。又不好将自己当一个外人,仅谈论它的外围。一个作品有一个作品的“周边”,在一个有“边”的空间中,它才得以确立。于我而言,“写”的过程,也是不知不觉中去探触一些观察或思想的边界的过程。或以“写”为半径,拓展、超越已知已见之边界;或以“已有之边”建立新的精神空间。
张晓林:《淮钢记》
雅斯贝尔斯说过,艺术教会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。是的,在一般人眼中,江苏沙钢集团淮钢特钢股份有限公司(简称“淮钢”)就是一家钢铁企业。在我的眼中,它是我的人生史、心灵史、诗歌史,是我的创作源泉。我希望《淮钢记》能反映出中国产业工人的生存状态、生活状态和生命状态,描绘出中国新时代工业生活的历史画卷,写出钢铁的烟火气和生活气。感谢生活赐给我的这块宝藏,我愿意在工业题材诗歌创作上继续探索,不断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,献给我的钢铁、我的生活。
●汪政,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南京晓庄学院特聘教授
淮安三位诗人的作品,题材不同,风格迥异,有的是“自言体”,有的是“代言体”,但都是独具特色的优秀之作。苏宁的《运河之晖》语言精致,具有古典美,其对文言虚词的运用、文化典故的化用,显示出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。王往的《星星推开了天空的门》视角独特、语言优美、想象丰富,在儿童文学领域大有可为。张晓林的《淮钢记》聚焦“淮钢”,富有创意、难度和挑战,作品既有对中国现代工业诗歌传统的继承,也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追求,实属难得。
●胡弦,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江苏省诗歌创作委员会主任 《扬子江诗刊》主编
苏宁的诗歌自带“质地”和“光芒”,这一点在她的诗集《运河之晖》中可见一斑。她是一个小声说话的诗人,虽然影响的空间可能不够远,但是在时间维度上传播得足够深。她的写作不仅突破了地方写作的边界,还在进行着自我创作模式与瓶颈的突破尝试,显得越发“成色”十足。她善于从古典诗词中萃取现代诗意,以诗意拥万物入怀、以诗心共情万象,于满目诗意中透露着生活之问、生命之思。
●育邦,《雨花》杂志副主编(主持工作)
王往的《星星推开了天空的门》,以儿童的视角观察世界、描摹万物,想象奇特、笔触细腻,多维度呈现了儿童独有的内心世界。作者以自己的童年记忆为依托,从大自然中汲取养分,对动物、植物乃至天体进行诗意观照,从而使之化为诗人笔下意蕴万千的诗歌意象。其诗歌动静结合,虚实相生,饱含朴素的哲思、灵动的美学,给读者留下了生动、可感的画面美。
●晓华,文学批评家 《扬子江诗刊》原副主编
张晓林的《淮钢记》是典型的工业题材写作,堪称一部诗歌版的“钢铁审美指南”。他饱含着深情,写尽亲人之爱、工友之爱、钢铁之爱,礼赞劳动之美,打通了工业文学和传统农牧文学的审美壁垒,进而建构起人与钢铁的审美关系。从中,我们不但体会到了一个钢铁人的精神世界、他对钢铁的爱,更有他对钢铁的思考,对钢铁与钢铁工业审美元素的梳理、理解与认知。
■融媒体记者 徐薇 通讯员 李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