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道德经》有云: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”在淮安区车桥镇,三庄村的村名由来蕴含道家文化思想。从起初的无人之境,到后来有了一条沟、一座桥,直至建起一片村庄,百余年来,三庄村百姓于荒芜之地建村兴业,演绎出一段“无中生有”的传奇。
相传100多年前,三庄村所在区域三分之一旱地、三分之二水面,既无人居,也无良田。后来,车桥镇的严七太爷召集穷苦人开沟挖渠,取土盖房,引水灌溉,还提供耕牛、种子,开辟出了一片生活新天地。感念于严七太爷的恩德,大家在挖沟盖房的地方架起一座“德福桥”。渐渐地,以桥为中心,头庄、二庄、三庄相继建立,“三庄村”由此得名。
三庄人珍视历史,一本《三庄村的故事》厚达169页,生动记录了村庄“从无到有”、日子“从苦到甜”的奋斗历程。
三庄村地处车桥镇东南角,宿淮盐高速公路横穿而过,将村庄一分为二。庄稼人种地讲究集中连片,可高速公路的7个桥洞都不高,大型农机无法通过,影响了农业实现机械化,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,三庄村发展滞后,成了“后进村”。
“要想后进变先进,地必须化零为整,人则要聚指成拳。”三庄村党总支书记杨宝军说,早在2013年,村里便动过整村搬迁的念头。
其间开展的民意调查显示,村民对整村搬迁的动议都拥护。不过,由于诸多原因,整村搬迁一事被搁置。
这一搁置,就是5年。5年后的2018年,淮安区启动整村搬迁工作,三庄村的民意基础好,成了全区的试点村。当年7月,村“两委”组织发动整村搬迁,全村639户闻令而动,仅用40天全部迁出。
老宅子拆干净,老地基变良田。三庄村借势对沟渠、宅基地进行全面整理、复垦,让田成方、树成行、渠相连、路相通、旱能灌、涝能排。原本零零碎碎的“巴掌地”,变成了集中连片的“高产田”。整个三庄村,耕地面积从过去的2387亩,增加至3506亩。
耕地集中连片,耕种收割方便。村里拿出2500亩耕地搞土地流转,承包给种田大户,每亩租金1082元,1000元归农户算作租金,82元归村集体作为服务费。剩下1006亩耕地,村“两委”留作村里自种,搞一稻一麦种植。
“村里自己种,收成更高。”杨宝军说这话的时候,底气十足。底气源自两个方面——
一是搞机械化生产。村集体成立土地合作社、农机合作社,盖烘干厂房、育秧大棚,买收割机、烘干机、无人植保机等。农机“全副武装”带来农业高产高效。
二是搞渠道化销售。2020年,经驻村第一书记牵线,京沪高速4个高速服务区第一批上架三庄村“嫊菲牌”软香大米,2021年再度拓展到9个服务区和1个“汇苏特商城”线上销售平台。有了渠道铺路,三庄村大米在地头便被预订,每年坐等订单上门,年销售额50多万元。
地高产,人安居。盛夏时节,漫步在三庄人2021年建成的全市首个新型农村社区——三庄佳苑,映入眼帘的是清一色的白墙黛瓦,看不够的绿树繁花,还有随处可见的水塘、铺展得密密匝匝的芡实,洋溢出浓郁的乡土气息。三庄佳苑不仅建有“1+2”“1+3”低层单元式住宅楼32栋,还配备了便民服务中心、文体活动中心、百姓礼堂、居家养老中心等公共设施,居住环境对标城里的居民小区。
值得一提的是,这里还建有红十字博爱家园,配置了自动体外除颤器及各类培训演练救护器材,让村民住得舒心、住得安心。
“忙活了大半辈子,能在这里养老,知足。”村民汤夕玉原有瓦房三间,大风一吹,瓦片翻飞。整体搬迁后,他家在三庄佳苑置换了一套118平方米安置房,如今和儿子一家四口住在一起,安享晚年,生活惬意。
“搬出旧庄台,东风铺面来。”杨宝军说,村里已引进田居农业生态科技园项目,下一步将打造集垂钓、民宿、采摘、农家乐为一体的绿色长廊农旅融合体,用独具特色的乡村风光、应有尽有的配套设施,聚拢“人气”,汇聚“财气”,点燃“烟火气”,让三庄人的生活气象更新,日子越过越甜。
■融媒体记者 杜勇清 何 弦 王 舒 金 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