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销售员到企业老板,创业34年,李从高靠着小小的腌萝卜干,不仅自己致富,还带动周边群众增收。
●销售跑出好商机
1986年,李从高高中毕业以后就外出打工,先后在浙江、上海、安徽等地从事腌制品销售工作。做销售整天东奔西跑,居无定所,饭无定时,特别是30多年前交通不便,为了省下点交通费用,他每天骑着租来的自行车去跑客户,有时一天能骑上百公里。“就这样辛苦,完不成销售任务,还会被老板扣钱,一年下来,除了家庭的日常开支,几乎剩不下多少钱。”那段苦日子,李从高至今难忘。
不过,天底下没有白吃的苦,虽然没赚到钱,但通过跑销售,李从高却找到了商机。上个世纪90年代末,已经做了十几年腌制品销售的他,发现淮安及周边地区的腌制萝卜干都是半成品销往安徽等地,非常便宜,但经过别人进一步加工后,价格就能翻一倍甚至更多。“腌萝卜这事我熟啊,没啥技术含量,我为什么不搞一个加工厂,自己腌萝卜干往外卖呢?”说干就干,2000年,李从高拿出多年的积蓄,又向亲戚朋友借款,在淮安开发区办起了从高腌制品厂,“当时开发区有很多农户种蔬菜,将工厂开在这里,可以方便我就近收购原材料。”
●萝卜干里淘真金
原材料有了,腌制配方也不愁。原来,在多年跑销售过程中,细心的李从高早已经将各种腌制秘方记在心里,回来后,稍做实验,腌萝卜便获得成功。不过,创业可不是腌萝卜那么容易。此后,李从高在外面跑销路,妻子在家既要照顾上学的女儿,又承担着萝卜干的收购、加工、包装等任务。“一样是在外面跑,自己创业和给别人打工,完全不是一回事,感觉全身都充满了干劲。”经过两年的打拼,加工厂的生意渐渐有了起色,看着存折上多出的十万多元,李从高信心更足了。
接下来的日子,他一门心思考虑扩大经营,去安徽市场考察后,很快拿下滁州地区所有小型腌制厂,以此扩大产能。不过,步子迈得太大,容易跌跟头。由于对当年市场情况了解不够,加工厂腌制的萝卜干有一半没有卖出去,李从高一下子亏损了十几万。两年辛苦一朝打水漂,李从高说自己也曾沮丧过,但创业没有回头路,只有总结教训,重新上路。此后的一年里,他重新调整了生产和销售策略,增加了产品种类,更改了配方,通过精心打理,生意又一天一天红火起来。
随着城市化不断推进,开发区的土地陆续被征用,李从高又在淮安区的宋集、茭陵、钦工等地承包了200亩地,进行种植,彻底解决了原材料供应问题。产能有了保障,李从高充分发挥自己的销售特长,通过洽谈对接,把萝卜干成品送进了南京、安徽等地的大超市。近年来,他的腌制厂一直保持年产500吨成品,销售额100多万元,纯利润近40万元的业绩。
●带领村民同致富
创业获得成功后,李从高不忘带领村民共同致富。一方面,他积极吸纳“4050”人员和失地农民等就业困难人员,让他们不出家门就能找到工作;另一方面,他成立合作社,鼓励村民搞种植和腌制,合作社以不低于保护价进行回收。为了确保腌制品的质量,合作社指派专人对各腌制厂进行生产监督,还对新增的腌制户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。在李从高的带领下,腌制业成了当地的主导产业,村民收入有了显著提高。
近年来,李从高先后获得“双带标兵”、“先进个人”、“先进工作者”、“劳动模范”、“优秀共产党员”和“优秀党务工作者”等荣誉称号。他说,一个人富不算富,未来,自己将继续发展腌制产业,带领周边群众共同致富。
■融媒体记者 王舒 通讯员 戴爱国